荧光增白剂-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标识

中文名:荧光增白剂

理化性质

外观为淡黄色粉末,具有一般二苯乙烯三嗪型增白剂性能。荧光色调为青光,呈阴离子型。可溶于100℃或1000倍的25℃水中。水分含量≤5%,不溶于水的杂质含量≤0.5% 。分子量902.93。

危险性

接触机会

本品用于洗涤剂、肥皂、香皂、纸张的增白,也用于棉织物、锦纶、人造丝等的增白。

国内主要生产厂家:上海合成洗涤剂三厂

侵入途径

皮肤、粘膜。

毒理学简介

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在日照较强等条件下,可引起皮肤的光敏反应和光毒反应;还不利于创面愈合,可能因本品干扰凝固过程,提高了湿度,使之易于感染所致。

估计人体皮肤可吸收本品在皮肤上吸附量的1%~10% 。

临床表现

光接触性皮炎: 一般在接后2小时至数天发病。皮损分布于暴露部位,呈红~鲜红斑,间有轻度水肿或其上密布细小丘疹,皮损边缘清晰。患者自觉瘙痒、刺痛。脱离接触2~14天皮损多可消退,部分有色素沉着。个别患者的病程可稍长。皮肤光斑贴试验可呈阳性。

接触性皮炎: 皮损限于直接接触部位,为瘙痒性痱子样疹。皮肤斑贴试验可呈阳性。

皮肤瘙痒症: 一般在接触后3小时至3天发病。瘙痒部位在暴露部位,个别波及全身。痒感常在洗澡后减轻,一般脱离接触1~2天症状消失。

接触者尚可出现眼及咽部刺激症状。

处理

皮肤或眼污染后用清水冲洗。注意避光。

皮损的处理参见<化学物致光变应性皮炎的防治>和<化学物致光毒性皮炎的防治>。

事故案例

国内报道,某年夏某服装厂在加工某种白色尼龙织物后不久,接触者骤发皮疹、瘙痒,患病人数日趋增多。调查总数88例,年龄17~43岁,工种分布为缝纫、检验、熨烫、裁剪等,在操作织物时织尘飞扬。接触该批白色尼龙的时间为1小时至21天,以11~21天居多。发生光接触性皮炎29例,接触性皮炎1例,皮肤瘙痒症35例,共65例。各2种均有发病,以接触较为频繁密切锁边、检验与熨烫工患病率较高,达83~100% 。

白色尼龙织物以紫外分析仪作荧光物质检验呈现阳性荧光反应。23例光接触性皮炎与1例接触性皮炎对该白色尼龙织物的斑试阳性率达25% 。

荧光增白剂代表性品种为二苯乙烯衍生物、二氨基二苯并噻吩二氧化物类、联苯胺衍生物、五元杂环化合物、香豆素衍生物等,其中以二苯乙烯衍生物为最多见。

参考文献

夏宝夙,等.荧光增白剂所致成衣工职业性皮肤疾患65例报告。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994;7(3): 182~183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