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氧基甲叉氰乙酸乙酯-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标识

中文名:乙氧基甲叉氰乙酸乙酯

英文名:Ethylethoxymethylene cyanoacetate;EEMC

CAS号:94-05-3

RTECS:

分子式:

理化性质

白色结晶体。

危险性

接触机会

用作生产除草剂吡啶黄隆的中间产物。

侵入途径

毒理学简介

本品高浓度时有原发性刺激作用。尚有致敏作用。

动物给EEMC作皮肤斑贴试验呈阳性反应。

临床表现

暴露部位皮肤可发生接触性皮炎, 皮肤斑贴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血及尿中可测出EEMC。脱离接触可自愈,再接触可再发。

皮肤接触高浓度时可发生灼伤。

处理

脱离事故现场。眼或皮肤污染时用大量清水冲洗。

接触性皮炎应用对症处理及抗过敏治疗。

皮肤灼伤的处理参见<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

事故案例

a. 国内报道在研制生产农药吡嘧黄隆过程中合成EEMC的人员,在投放料、 过滤及烘干EEMC时接触气、液和固态化合物。生产人员共41名,接触17~32天。发生接触性皮炎13例,发病的潜伏期为4~21天,均发生于暴露部位,皮肤斑贴试验呈阳性反应。脱离生产可自愈,再接触可再发。皮肤化学性灼伤3例,均由于EEMC沾洒于面部后未及时冲洗而引起。

经取消过滤及烘干程序,使反应釜内合成的EEMC 直接输送至下一流程的反应釜内;进一步密封反应釜及输送管道;加强个人防护、环境及个人卫生等措施后,未再发生上述皮损。

b. 国外报道一名工人在制药生产线上开始接触EEMC后在腕部发生瘙痒性红斑。后接触EEMC蒸气,在面、颈和肢体发生局限性湿疹性皮疹,全身性红斑、斑丘疹、水疱及多形红斑样皮疹。在住院期间有指(趾)麻木、发冷、指湿冷及手震颤。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组胺药物。用EEMC作皮肤斑贴试验呈阳性反应。血及尿中测出EEMC。脱离接触后全部症状消退。

参考文献

[1] 许恕中.吡嘧黄隆研制过程中所致皮肤损害的调查研究.见: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业委员会,编.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贵阳: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业委员会,1995:96~97

[2] Hsu CK,et al. Systemic contact allergy from occupational contact with ethyl ethoxymethylene cyanoacetate..Contact Dermatitis 1992;27(1):58~59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