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乙酰氯-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标识

中文名:二氯乙酰氯

英文名:Dichloroacetylchloride; 2,2-Dichloroacetylchloride

RTECS:AO6650000

CAS:79-36-7

分子式:C2-H-Cl3-O

理化性质

无色具辛辣气味的发烟液体。分子量147.40。沸点107℃。闪点66℃。相对密度1.5315(16/4℃)。蒸气密度5.1 。溶于醚。遇水分解产生HCl和二氯乙酸。

危险性

不燃。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与爆炸。遇潮时对大多数金属有强腐蚀作用。

接触机会

生产与运输过程。本品为化学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体,氯乙酰化剂。另在应用三氯乙烯的生产过程中,如遇高温高压(包括吸烟)或紫外线照射会分解产生二氯乙酰氯和光气。

侵入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吸收。

毒理学简介

大鼠经口LD50: 2460 mg/kg;吸入LCLo: 2000 ppm/4H。兔经皮LD50: 650 uL/kg。

具强刺激性。经皮毒性大于经口毒性。动物实验的组织化学研究证明,用5%LD50 剂量喂饲4周对大鼠肝脏无毒作用。

临床表现

吸入可引起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眼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致口腔、咽喉和食道粘膜腐蚀,出现烧灼感和吞咽困难。

处理

接触者立即脱离事故现场。眼或皮肤污染者立即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口服者如出现消化道腐蚀症状时洗胃需谨慎。就医。

对症处理。

吸入量大者应住院观察,注意防治化学性肺水肿(因在生产接触过程中可同时存在光气中毒)。

安全处置

火灾: 因遇水发生剧烈反应,故对小规模火灾,宜用干粉、二氧化碳、1211灭火机; 大规模火灾宜用水喷雾或泡沫灭火。用水冷却容器直至火势扑灭为止。遇火能分解出有毒气体,应穿戴防护服和供气式呼吸面具。

泄漏: 严禁接触,穿戴防护服和供气式呼吸面具,用砂土吸收,然后收容处理; 或撒上足量的小苏打,将其混匀后用大量水冲洗。

环境转归

二氯乙酰氯水解是环境转归的唯一重要过程,其水解产物为HCl和二氯乙酸; 当其释放到大气中去时,蒸气相的二氯乙酰氯经光化学反应产生羟基,半减期理论值为22.8天,速率常数为4.4×10^-13 cm^3/mol·s(25℃); 对流层中二氯乙酰氯与水的气相水解反应的半减期超过100年。在大气环境中有可能经雨水洗脱和转移。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未见报告。

危规:GB8.1 类81118。原铁规:一级有机酸性腐蚀品,92016; UN No.1765; IMDG CODE 8150页,8类。

事故案例

1995年4月20日凌晨4时,上海某香料厂在浦东的联营厂用三氯乙烯作原料生产中间体二氯乙酰氯,因温度上升致反应锅压力升高,发生冲料事故,大部分操作人员虽及时撤离,但一名女工撤离稍晚,于吸入毒气后3小时,因肺水肿死亡于转送途中。另有6名工人住院治疗,其中3人为支气管周围炎,大多数人心电图有T波改变。

根据中心数据库资料,对上述工艺过程中涉及化学物进行比较分析,初步结论如下:

A.三氯乙烯与氧气在加温加压下反应可生成二氯乙酰氯和光气,二者生成量之比为5:1。因而本次事故不能排除急性光气中毒之可能。

B.二氯乙酰酰氯虽属低毒(其毒性为可致肺水肿的氯乙酰酰氯的十分之一),但具强刺激性,且极易水解产生HCl和二氯乙酸。文献中虽未见致肺水肿的报导,但直接吸入本品也会造成上呼吸道严重刺激,不能排除致喉水肿和肺水肿的可能性。

C.偶氮二异丁腈虽然用量少,但属高毒类,且能致肺水肿,在100-110℃时(熔点106℃)还会形成少量氰化氢。

上述三种中毒因素可能同时存在,因此估计在三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之下,加速了一名操作女工的死亡,其余人员能及时撤离,但仍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

上述事故的初步分析提示,二氯乙酰氯的生产过程中除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之外,尚应做好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援预案。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