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卫生评价

油库新建项目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职业卫生评价

文章栏目:职业卫生评价 来源:职业卫生网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为给某地区提供长期、平稳的成品油供应,某石油公司拟新建成品油管道工程配套油库项目。受公司委托,2010年9月对该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新建8 座5 000 m3内浮顶柴油罐、6 座5 000 m3内浮顶汽油罐、装卸系统及其配套设施。

1.2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职业卫生管理等。

1.3 方法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1](GBZ/T 196-2007)的要求,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2 结果

表1 各岗位工种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jpg

2.1 项目概况

油库分为4 个功能区域,包括储油罐区、公路发油区、辅助生产— 行政管理区及管道站场。储油罐区设3个罐组,T-1 罐组拟新建8 座5 000 m3内浮顶柴油罐,T-2罐组拟新建6 座5 000 m3内浮顶汽油罐,T-3罐组为管道站场的混油、泄放罐。公路发油区内新建10车位通过式公路发油亭1 座,新建220 m2发油管理室一座,新建污水处理装置一套。

2.2 主要生产工艺

油库主要经营90 号汽油、93 号汽油、97 号汽油、0 号普通柴油和0 号车用柴油。油品由长输管道下载进库,公路运输方式出库。其简要工艺流程如下:管道站场→管网→储油设施→管网→泵房→公路发油亭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选本省其他地区某大型油库为类比对象。经类比调查和工程分析可知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各岗位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2.4 类比检测与分析

从类比油库毒物、噪声检测结果看(见表2、3),该类比对象主要工种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3(] GBZ2.1、2.2-2007),粉尘只有在维修时才会涉及到,接触机会较少。

2.5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

该项目采用世界先进远程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在调度中心对全线进行远距离监控,避免直接接触油品蒸气,设置紧急停车及安全连锁保护系统,同时采取多种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如在关键部位设置有毒气体泄漏监测报警系统,全部采取密闭化、管道化、自动化生产等。职业病防护设施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4]要求。

表2 类比发油操作工接触毒物检测结果.jpg

2.6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公司设置有完善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有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有职业卫生检测仪器和设备。该职业卫生管理设想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法规要求,在初步设计和竣工投产后应予以落实。

表3 类比发油操作工接触噪声检测结果.jpg

3 讨论

3.1 结论

该项目选址、总体布局合理,生产工艺先进,密闭化、自动化程度高。经工程分析与类比调查,认为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汽油、柴油、苯、甲苯、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噪声等。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油品装卸运输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各种泵类产生的噪声,及可能发生油品泄漏而挥发产生包括苯系物、烯烃、甲基叔丁基醚、汽油和柴油蒸气在内的多种有机物混合气体的生产环节。经类比调查与检测结果分析,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苯、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等高毒物品,但苯在汽油和柴油中含量极低,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汽油和柴油泄漏挥发量极少,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只在维修时接触,发油作业人员接触机会不多,影响范围较小,根据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和《高毒物品目录》规定,本项目可归类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3.2 建议

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定期检测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职业健康监护应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通过就业前体检排除职业禁忌证。油库最大的隐患是成品油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油品火灾爆炸等事故,在检维修工况及设备运转异常,操作失误或防护设施失效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油品泄漏。外泄成品油在常温下迅速蒸发扩散,形成高浓度的蒸气,对作业人员可产生急性毒性作用。此外,成品油起火爆炸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炭黑烟尘,以及少量的苯并[a]芘等职业危害,直接危及现场工作人员健康甚至生命。应针对上述安全和消防事故制定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并配备足够数量的应急救援设备,加强管理,并确保职业安全卫防护设施到位、个人防护有效、运转正常,以及应急救援措施行之有效。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