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卫生评价

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二苯甲酮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分析

文章栏目:职业卫生评价 来源:职业卫生网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二苯甲酮项目新建投产以后可能产生生产性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新建工业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使生产过程和作业环境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保障职工健康, 我们于2006 年8 月受该公司委托,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其他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求,对其二苯甲酮新建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主要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作业场所、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主要产生环节、对人体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可能产生的浓度( 强度) 及其职业病危害程度预测; 对拟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及评价, 主要包括选址和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卫生设施、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经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针对本项目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 提出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1.2 评价方法

根据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及评价实际情况, 本次预评价采用检查表法进行。检查表法是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详尽分析和研究,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等, 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 逐项检查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有关内容与国家标准、规范符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缺陷及存在的隐患。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二苯甲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 广泛用于有机合成、香料、医药等领域。该项目建成后, 其经济效益显著。本工程项目总投资为2 116.57 万元, 项目建成后年生产二苯甲酮2 000吨。厂区拟建装置生产及辅助工序有: 主装置( 合成/回收/后处理/精馏/三废处理) 、罐区、成品仓库、导热油炉、冷冻/空分站及综合楼、变电间等。本项目拟实行公司、车间二级管理建制。劳动定员总计49 人, 其中管理人员8 人, 生产操作人员41 人。根据化工生产连续性强的特点, 实行四班三运转, 8 h工作, 管理和维修实行白班8 h 制。

2.2 生产工艺

表一.jpg

用四氯化碳法生产二苯甲酮, 即由苯与四氯化碳在无水三氯化铝的作用下进行Friedl- Crafts 烷基化反应, 得到中间体二苯二氯甲烷, 再经水解后得到产品二苯甲酮。本工艺可分合成、回收、后处理、精馏和包装5 个单元。

2.3 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生产工艺分析, 本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生产性化学毒物及生产性物理因素。根据该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 可以将本项目分为主装置、导热油炉、空压站、氮气站、冷冻机房、罐区和物料储运7 个评价单元, 各评价单元的生产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本项目投产后, 可能产生苯、四氯化碳、烧碱( 氢氧化钠) 、盐酸( 氯化氢) 、三氯化铝、粉尘( 煤尘、煤灰尘) 、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其中, 苯为Ⅰ级极度危害毒物, 被列入到《高毒物品目录》( 卫法监发[ 2003] 142 号) 中, 因此,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该建设项目为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

2.4 职业病危害评价结果

2.4.1 选址分析与总体布局本项目拟建在该市精细化工集中区内。厂区周围均是精细化工企业, 距集中居民区较远, 人口密度小, 自然环境适合。综合楼位于主装置的西南侧, 而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整个厂区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因此选址正确, 总体布局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 2002) 的要求。

2.4.2 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该工艺路线简单, 技术较为成熟, 目标产物单一, 产品较易提纯, 减少了去除杂质所需要的

繁复的分离过程等带来的污染。在生产车间, 各部门基本按生产流程分别布置在不同区域内。车间相对分为电仪、检修、化验、合成水解、回收、精馏、包装及尾气吸收等8 个工作岗位。主要工艺装置采用DCS 系统集中控制, 对温度、流量、压力、液位等主要过程参数集中检测并有就地显示, 设有必要的控制回路, 对重要参数自动调节。设有联锁系统和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 以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凡接触酸、碱的设备和管道均采用耐腐蚀材料。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基本能满足生产和职业卫生要求。

表二.jpg

2.4.3 职业病防护措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了以下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 1) 各种苯贮槽、中间槽等均设有氮气保护。设有安全充氮系统, 用于开车时系统置换、设备氮封、部分设备吹扫及事故灭火。( 2) 工艺尾气通过碱喷射泵用稀碱吸收后经排气筒排空。由于工艺尾气经碱吸收后其中不含氯化氢气体, 只含有少量四氯化碳气体, 因此在排气筒上设置活性炭吸附装置, 以吸附其中的四氯化碳。( 3) 所有排液、排气均集中收集, 并进行妥善处理, 防止随意流散。( 4) 在设备选型上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 对声源采取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 在声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设施; 对空压机、冷冻机、泵等安装隔声箱, 车间通风设备采用出风口带自动挡板的通风机; 导热油炉房、空压机房、冷冻机房、泵房等安装隔声门、窗等措施降噪, 冷冻机房设置隔音操作室。( 5) 高温设备采取保温隔热设施, 以防烫伤。( 6) 主装置内设置安全淋浴及洗眼器, 以便操作人员的事故紧急救护处理。罐区四周均设防护堤以防止事故情况下工艺物料的蔓延, 将危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7) 在接触有毒及腐蚀性介质的岗位设防毒面具、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防护眼镜等。检查高噪声设备时配备有耳塞或耳罩。公司所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合理, 基本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 2002 的要求。

2.4.4 建筑物设计卫生要求根据不同生产操作过程中散发的有害气体的性质与防火防爆要求, 分别采用局部通风与全面通风两种方式。生产厂房原则上采用露天或敞开框架式构筑物,以利通风, 避免死角造成有害物质的聚集。部分封闭式建构筑物, 均采用全面机械通风方式, 其换气次数为6~14 次/h。对变/配电室采取局部机械通风。本装置不设中央空调系统, 对于控制室等需要空调的场所, 设置柜式或分体式空调。在有腐蚀性介质存在的场地、建

构筑物均满足防腐蚀规范的规定。建筑物卫生学和卫生措施、设施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 2002 的要求。

2.4.5 辅助卫生用室设置辅助卫生用室设施未有详细说明。辅助用室应避开有害物质、高温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内部构造应易于清扫, 卫生设备应便于使用。盥洗室、厕所的设计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 2002 执行, 按最大班工人总数的93%计算。更衣室的设计计算人数, 应按车间在册人数总数计算。本项目主装置及导热油炉房为高温车间, 根据车间的卫生特征分级, 本项目的卫生特征为2 级。建议在高温车间设车间浴室, 浴室应采取防水、防潮、排水和排气措施, 每个淋浴器使用人数为5~8 人, 浴室不得设置浴池, 浴室内按

4~6 个淋浴器设置一具盥洗器。

2.4.6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未阐明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议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教育和检查, 保证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主要做到: ( 1) 应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分工负责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 制订本企业职业病防治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3) 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岗位, 按GBZ158- 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要求在其醒目的位置, 设置警示说明。

2.4.7 职业卫生经费概算对职业卫生经费概算的具体用途没有进行阐述。按照要求, 下列各项费用应列入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投资概算: ( 1) 主要生产环节职业安全卫生专项防范设施预算。( 2) 职业病危害评价, 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所需费用。( 3) 投产后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生产作业环境检测与评价、新工人上岗前的体检费用、职业卫生培训费用、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病人的诊疗、补偿等预防职业病危害的开支费用。

2.4.8 评价结论该建设项目为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本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 基本遵循了国家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的法律、法规,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选址、总平面布置基本合理, 但报告中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辅助卫生用室设置及职业卫生经费未作详细阐述。不过在后续的设计、施工、试生产、正式生产过程中只要认真执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相关建议, 采纳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控制职业病危害业、政府和社会等多渠道投入职业病防治的良好局面。

2.8 建立职业性危害申报制度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 各地应建立完善职业性危害申报制度,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管理的原则, 加强对各类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控, 针对在职业卫生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确保安全生产。同时应要求存在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认真执行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 一旦发生职业危害事故, 必须立即报单位所在地安监和卫生部门, 并履行对职业病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责任。

2.9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提高应对重特大职业中毒事故的能力建立完善公共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 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稳定繁荣。

2.9.1 各地应结合实际, 进一步整合资源, 充分利用疾控、医疗现有人才、设备优势, 建立国家、地方分工明确的化学品中毒救治体系;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资源共享、反应灵敏的应急机制, 避免交叉和重复建设。

2.9.2 建立化学品中毒检测机构资质准入制度, 制定规范化学品中毒监测标准、临床检验标准、医疗救助系统建设标准。设立完整的卫生检测、预警、临床诊断、教育培训及信息咨询管理综合系统。

2.9.3 制定和完善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建立重、特大化学品中毒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程序, 组建专业化的应急队伍,定期进行模拟演练, 强化对队伍的中毒救治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救治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提高和巩固政府及企业应对职业中毒等突发事故的防御能力, 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肝血窦不清、肝细胞水肿、弥漫性水样变性, 高浓度组还有坏死改变。对三个组肝脏病理改变进行秩和检验, 结果显示: 对照组、50%组和100%组的豚鼠肝脏病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46 P﹤0.001) 。两两比较提示, 对照组与50%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4.12 P﹤0.001) 。对照组与100%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15 P﹤0.001) 。50%与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1.314 P=0.280 P﹥0.001) , 见表2。

3 讨论

染发剂[1] 可分氧化型( 永久性) 染发剂、直接性( 暂时性或半永久性) 染发剂。氧化型染发剂主要是由氧化型染料、氧化剂和辅助剂组成。氧化型染料由染料前体和偶合剂组成。染料前体主要包括对苯二胺( PPD) 、对氨基酚、甲苯二胺( PTD) 等及它们的异构体及衍生物。偶合剂主要是间位的芳香胺内衍生物, 如间苯二胺、间苯二酚等及同系物和衍生物。染料前体先和氧化剂反应然后又在偶合剂的作用下发生偶合反应而生成大分子吲哚染料。这些不溶于水的染料一部分覆盖在头发表面,另一部分渗入毛髓内部, 达到永久染发效果, 不同结构的染料成分可使头发染成不同的颜色。本次实验选用的是氧化型染发剂, 颜色为黑色, 黑色染发剂主要成分为对苯二胺, 对苯二胺是国际公认的一种致癌物质, 对人体危害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2、3]。1978 年美国学者柯兰用染发剂喂食动物导致了甲状腺癌、肝癌、基因突变的发生。

本次实验后3 组动物的体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染发剂浓度的大小对豚鼠体重增长有影响。豚鼠肝脏病理切片观察提示50%染发剂与100%染发剂组均有肝细胞索紊乱, 肝血窦不清, 肝细胞水肿, 弥漫性水样变性、坏死。对照组、50%组和100%组的豚鼠肝脏病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与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染发剂在50%的浓度就可以使肝脏发生病理改变并且肝脏的病变已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提示如果长期使用染发剂可造成肝脏功能损害, 肝细胞变性坏死, 癌变机率也会大大增高。证实染发剂中的染料成分属于苯类和芳香胺内化合物, 这些有毒有害化合物通过皮肤吸收, 并且在肝脏进行代谢, 可以直接损害肝细胞, 造成肝实质的病理改变[4], 提示经常使用染发剂可能造成肝脏的损害。因此, 今后应加强对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毒作用的相关研究, 消费者应注意使用染发剂的安全问题。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