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烯-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1 编号

ICSC编号:

CA号:107-05-1

RTECS号:UC7350000

UN编号:1100

EC编号:602-029-00-X

IMDG规则页码:

危险货物编号:

2 名称

中文名称:烯丙基氯;3-氯-1-丙烯;3-氯丙烯

英文名称:Allyl chloride;3-chloro-1-propene;3-chloropropene

3 理化特性

化学式:CH2=CHCH2Cl

分子质量:76.50

性状: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有辛辣味,易挥发。性活泼,能发生加合反应及聚合反应,水解成丙烯醇,易燃。

沸点:44.6℃

熔点:-136.4℃

相对密度:液态0.9382g/cm3(20/4℃)  蒸气2.64

蒸气压:49.05KPa(25℃)

挥发性:

溶解度:水中:20℃时0.36g/100ml

闪点:-31.67℃

自然温度:390℃

爆炸极限:下限2.9%,上限11.2%

油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24

4 危险性

遇热或明火有着火危险,遇明火可爆炸,危险程度中等,能与HNO3、H2SO4、哌嗪、乙二胺、氯磺酸,NaOH发生激烈反应。

5 毒理

是卤代脂肪烃类物质中刺激性较强的一种。是弱的麻醉剂,但属危险的肾脏毒物。

5.1 急性毒性:急性接触主要反应是眼、肺刺激和肾脏损害。大鼠经口LD50为0.7g/kg,兔经皮LD50为2.2g/kg。小鼠一次吸入最大接触时间—浓度为3小时,0.92g/m3;1小时,9.2g/m3;15分钟,91.71g/m3。豚鼠为8小时,0.92g/m3;3小时,9.2g/m3;0.5小时,91.71g/m3。

人的嗅觉阈为78mg/m3,眼刺激浓度为156~313mg/m3,刺激具延缓作用,肺水肿尚在几小时后明显。

5.2 慢性毒性:

5.2.1 对周围神经的毒性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吸入高浓度氯丙烯(206mg/m3),首先可出现肌电图异常,随后出现四肢无力与瘫痪,继之肌电图出现新生电位,表明周围神经受损,并有神经再生现象。病理检查可见周围神经髓鞘脱失,轴突不规则肿胀,呈念珠状。以神经纤维远端为重,并逐渐向细胞发展,呈逆向死亡现象。

5.2.2 对肾与肝的损害:吸入高浓度氯丙烯气体可见实验动物肝、肾组织炎性改变,但未见功能异常。长期吸入低浓度(17.5mg/m3)氯丙烯,出现肝细胞及肾小管肿胀、脂肪变性。

5.3 诱变性:

5.4 致癌性:

5.5 致畸性:

5.6 体内转归:

5.7 中毒机制:

经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吸收,在大鼠体内代谢的重要途径是与谷胱甘肽发生结合反应。对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有抑制作用。用薄层分析法分析,可见氯丙烯染毒大鼠的胆汁中分离出三个含单硫键或双硫键的代谢产物,在肝与浆中仅存在一种醛类代谢物。

6 临床

6.1 急性中毒

6.2 慢性中毒

6.2.1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以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起病缓慢,初起两腿沉重无力及双手麻木感,进而出现行走困难,双手肌力明显减退,影响日常生活功能,重者持筷无力、拧毛巾困难、指、趾发麻、小腿酸痛,刺痛,个别可发生小腿抽筋。

6.2.2 诊断:根据长期密切接触氯丙烯的职业史以及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肌电图改变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空气中氯丙烯浓度的测定并排除其它原因(氯乙烯、铅、锰、砷中毒、感染性神经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作出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肌电图测定结果分级如下:

观察对象:仅具有下列之一者。

①仅有双腿沉重无力,四肢远端麻木、酸胀、抽疼发凉等症状,但肌电图检查无肯定的神经元性损害,无周围神经变损的体征。

②神经肌电图显示可疑的神经原性损害,而无周围神经损害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轻度中毒:出现典型的周围神经损害症状和体征,如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的疼、触觉障碍,同时有跟腱反射减弱,或体征轻微但神经肌电图显示有肯定的神经原性损害。

重度中毒:同时具有下列几项中之三项者:

①四肢肌力减弱(肌务≤3度)或四肢远端肌肉萎缩;

②四肢疼觉、触觉、音义振动觉障碍,多数呈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且上界达肘部或膝部者;

③跟腱反射消失;

④肌电图出现神经原性损害,且有较多自发性失神经电位。

6.2.3 治疗

对慢性氯丙烯中毒所致的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的治疗,可用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或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并辅以理疗、体疗、针灸以及对症处理,如:

维生素B1100mg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620mg口服一日3次,加兰他敏5mg肌注,每日1-2次;还可用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20mg、辅以A50u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5-20d一疗程,治疗后症状好转,但若再次接触仍可复发。

7 预防

7.1 接触控制  采用密闭化生产,以防止氯丙烯的直接接触,对未实行密闭或自控生产的车间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毒措施,以降低作业场所的浓度。

7.2 就业禁忌症:①各种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器质性疾患;②肝、肾疾患;③内分泌疾患、糖尿病、甲亢和结缔组织病

7.3 监护性体检:本作业工人在就业前的体检中应包括详细的内科和神经科检查以及肝、肾功能和尿常规,尿糖的检查,以排除上述禁忌症患者就业,从事本作业工人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有条件者尚应进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对可疑患者,可缩短检查时间至半年一次。

7.4 个人防护:在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的同时,应配戴具有活性炭的防毒面具以尽量减少吸入量。

8 标准

8.1 卫生标准:GB8775-88车间空气中氯丙烯卫生标准

8.2 职业病国家诊断标准:GB4865-85职业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处理原则。

9 中毒病例

(王婉芳)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