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病防治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症状及预防治疗措施

文章栏目:职业病防治网 来源:职业病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Pyrethroids)是仿效天然除虫菊化学结构的合成农药其分子由菊酸和醇两部分组成。本类农药杀虫谱广、药效高,对哺乳类动物毒性一般较低 (对水生动物毒性较大),环境中残留时间较短。,现我国使用的有20几种,如氯菊酯、杀虫菊酯、嗅氰菊酯、甲醚菊酯、氯氰菊酯等。

1.理化特性

本类农药绝大多数为粘稠油状液体,呈黄色或黄褐色,易溶解于多种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大多不易挥发,在酸性溶液中稳定,遇碱则易分解失效。拟除虫菊酯有很多异构体,可分为1型 (不含氰基如氯菊酯)和II型(含氰基如嗅氰菊酯)。目前以II型使用较多。按构型不同,可分为顺式和反式异构体。按旋光性,又有右旋和左旋之分。

2.毒理

常用的拟除虫菊酯毒性一般为中等毒或低毒,职业性拟除虫菊酯中毒 常系经皮吸收和经呼吸道吸人引起。

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很快,主要在肝脏的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经水解、氧化,其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硫酸、谷氨酸等结合,成为水溶性产物随尿排出。

中毒机制:拟除虫菊酯具有神经毒性,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它和神经细胞膜受体结合,改变受体通透性; 也可抑制Na+/K -ATP酶、Ca+-ATP酶,引起膜内外离子转运平衡失调,导致神经传导阻滞; 此外,还可作用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使钠离子通道的m闸门关闭延迟、去极化延长,形成去极化后电位和重复去极化; 抑制中枢神经细胞膜的γ-氨基丁酸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3.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职业性拟除虫菊酯中毒 常系经皮吸收和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主要表现为:

①皮肤、粘膜刺激症状 多在接触后4~6h出现。 流泪、眼痛、畏光、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和水肿等,有的患者还可有呼吸道刺激症状。面部皮肤或其它暴露位瘙痒感,并有蚁走、烧灼或紧麻感,亦可有粟粒样丘疹或泡疹。

② 全身症状 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等,并可出现流涎、多汗、胸闷、精神萎靡等。较重者可出现呕吐、烦躁、视物模糊、四肢肌束颤动等。有些患者可有瞳孔缩小,但程度较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轻。部分患者体温轻度升高。严重中毒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拟除虫菊酯,是否会引起慢性中毒,有待观察和研究。目前尚无人类发生慢性中毒的证据。

(3)变态反应

除皮炎外,溴氰菊酯 还可引起类似枯草热的症状,也可诱发过敏性哮喘等。

拟除虫菊酯与有机磷农药混用时,可产生增毒作用。临床表现具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和拟除虫菊酯中毒的双重特点,但以有机磷农药中毒特征为明显。

4.诊断

我国现行职业性拟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1510-89)如下:

(1)诊断原则

根据短期内密切接触较大量拟除虫菊酯的职业史,出现以神经系统兴奋异常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有类似临床表现的其它疾病后,方可诊断。尿中拟除虫菊酯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可作为接触指标。

(2)诊断及分级标准, 见教材P130。

5.处理原则

(1)立即脱离现场,有皮肤污染者应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

(2)观察观象应立即脱离接触,严密观察。

(3)急性中毒以对症治疗为主。重度中毒者应加强支持疗法。

6.预防措施

(1)参见有机磷农药。

(2)拟除虫菊酯 作业者应作就业前体检。常年作业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季节作业人员,作业结束后体检一次。

(3)凡患有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暴露部位的慢性皮肤病或有严重过敏性皮肤病史者不宜从事接触拟除虫菊酯作业。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