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健康

机械旋转部件伤害的预防方法

文章栏目:职业健康 来源:职业病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在绝大多数机械、机器和设备的运行过程中,许多机械部件在做高速旋转运动,这些部件具有较大的运动能量,如有缺损和变形将导致运转失稳和振动,一旦断裂或脱落逆流作用于人体将造成伤害事故。

1. 旋转部件的种类

水电站涡轮发电机的叶轮;飞机和轮船的螺旋桨;鼓风机和通风机的叶片;发电机和电动机的转子;铸造生产中螺旋搅拌机的叶片,皮带运输机的驱动轮;锻造和冲压机械传动系统运动中的飞轮、齿轮、曲轴等;切削加工中车床的卡盘、花盘、拨盘、鸡心夹,较大的工件;机床(车床、刨床、剪切机) 的皮带轮、链轮、齿轮、链条、旋转轴和轴头等;铣床的刀具;磨削的砂轮;等等。

2. 旋转部件对人体的伤害及方式

旋转的搅拌机叶片将把不慎伸入的手绞伤;旋转中的飞轮、齿轮、链轮、链条、旋转轴和轴头会把人体接触到的部位擦伤,正面撞击会造成骨折等肢体损伤;人手伸入皮带、链条和飞轮或齿轮间将被碾伤;卡盘、花盘、拨盘、鸡心夹的突出部可能勾住衣服、手套、头巾、发辫等而把人体或局部拖入机械造成伤害甚至死亡;高速旋转中的铣刀、砂轮接触人体会造成伤害;曲轴、未固定好的长棒料会把靠近的人体部位打伤。

3. 旋转部件的防护措施

(1) 安全防护装置

为了防止机械的旋转部件对人体造成意外伤害,一般在危险部位加设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装置是预防操作者和其他人员接触机械旋转部件或接近机械设备危险区域造成伤害的辅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包括防护罩、防护栏杆、防护栅栏、防护挡扳等遮挡式的防护装置。

1) 防护罩

用防护罩对高速旋转的部件加以隔离,如皮带轮、链轮、齿轮、链条、旋转轴、法兰盘和轴头等。例如回转的车床附件和工件,以及在车削过程中形成的边缘较锋利,是车削过程中最主要的不安全因素。车削加工中因工件造成的工伤事故远高于其他切削加工。对安全影响大的车床回转附件主要是装卡工件的卡盘、花盘、拨盘、鸡心夹等。使用卡盘或花盘安装工件时,主要危险部分是卡盘爪,它在转动时可能钩住工人的衣服。为此,可在卡盘周围安置防护罩,将卡爪罩起来。

2) 防护栏杆

不能在地面上操作的机床,操纵台周围应设置高度不低于0.8m的栏杆;容易伤人的大型机床运动部位,如龙门刨床床身两端也应加设栏杆,以防工作台往复运动时撞人。

在危险性很高的部位,防护装置应设计成顺序联锁结构。当取下或打开防护装置时,机床的动力源就被切断。有一种比较简单轻便的联锁结构——电锁,它可用于各种形式和尺寸防护罩的门上。转动它的旋钮,安装在防护罩门上的销体内的门闩就进入固定不动的插座内,关闭防护罩的门。与此同时,三个电源插片也伸出进人插孔而使机床三相电源接通。由于门闩与插片是联锁同时动作,因此打开防护罩门,插片退出插孔,机床电源也就被切断。

防护装置可以是固定式的(如防护栏杆) ,或平日固定,仅在机修、加油润滑或调整时才取下(如防护罩),也可以是活动式的(如防护挡板) 。在需要时还可以用一些大尺寸的轻便挡板(如金属网)将不安全场地围起来。

(2) 安全控制装置

1) 机床的过载保险装置

机床过载保险装置多种多样,每种装置通常分为三部分:感受元件、中间环节和执行机构。感受元件对所检参数的变化起反应,并通过中间环节传给执行机构以实现保险。所有这些部分可以组成一个部件,成为一个直接作用的保险装置,或位于保险对象的不同位置而成为间接作用的保险系统。如:

① 中断传动链中的能流。如剪切式装置、脱落蜗杆和电气安全保险装置。

② 吸收能量并将其转变为另一形式。如摩擦式离合器。

③ 积累能量并在过载停止后,或在作用过程中利用连续的脉动循环作用将其还给对象。如拉杆、连杆带弹簧的保险装置;爪形和滚珠式离合器;带有平面弯曲弹簧的保险装置等。

④ 从保护对象中放出全部或局部能量。如液压保险装置。

2) 行程限位装置

为使运动部件、刀具完成行程,到达预定位置后能自动停止,常采用行程限位保险装置。

当工作台到达预定位置时,挡块压下行程开关,工作台就自动停止或返回。

3) 动作联锁装置

它的作用之一在于控制各运动按顺序进行,上一个动作未完成前,下一个动作不能进行。另外还可控制机构互锁,如车床溜板箱内设置的巨锁机构能防止丝杆、光杆同时传动。

4) 意外事故联锁装置

当突然断电时,其补偿机构(如蓄能器、止回阀等)立即起作用,使机床停车。

5) 制动装置

为迅速停机以装卸被加工工件,以及在发生突然事故时及时停机,都需要有使机床立即停止运转的制动装置。制动装置类型很多,可根据使用要求及其特点来选用。

按制动装置结构分块状闸、具有活动套图的圆筒闸或内块状闸、带闸、锥形闸及圆盘闸等;按制动力分手动、液压、电力或气压等。

另外,所有变速、换向机构应有明显的挡位标志牌,以及可靠的定位装置。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