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文化网

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基本规范

发表时间:2014-11-03 来源:职业卫生网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直辖市以外设区的城市(含直辖市下辖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3〕4号)

3 术语和定义

3.1 安全发展

以安全生产为前置性要素,能有效避免危险、消除威胁和减少事故,实现成本支付与收益比最大化的一种发展。

3.2 安全发展理念

把安全生产真正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相统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幸福地享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3.3 安全发展模式

坚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健全标准、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维护法治等手段,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4 安全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切入点,把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作为着力点,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落脚点,把安全发展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平安幸福生活。

3.5 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是指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创建工作,并经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考评验收通过的设区的城市。

经创建,该城市基本形成健全的城市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力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有效的城市安全生产与职业病危害防控体系,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基础防控体系,可靠的城市应急处置与事故救援体系,完善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监管监察体系,符合安全发展需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科学的安全发展城市标准和目标考核体系,在全国安全生产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率先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具备安全保障型社会的雏形。

4 建设要求

4.1 建设原则

4.1.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安居乐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创建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事故和伤害。

4.1.2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安全发展。将安全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则和内容,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质量、速度、效益的关系,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安全发展。

4.1.3坚持预防为主,着力源头治本。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注重本质安全,提高安全素质,实施超前投入,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事故,有效应对安全风险。

4.1.4坚持政府主导,强化企业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建立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的体制、机制、法规、政策、标准、科技、文化等安全发展支撑体系。

4.2 建立与保持

4.2.1依据本标准要求,结合自身特点,编制并实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规划。

4.2.2建立并保持安全发展的责任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应急处置与事故救援体系、安全监管监察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

4.2.3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4.3 考核与监督

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行城市自主申报创建、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统一考核验收命名的方式。

5 建设要点

5.1 实施安全综合防控

目标: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5.1.1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坚持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将安全生产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将安全发展知识教学课程列入领导干部素质教育范畴,将安全生产重大工程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政府投资年度计划,实现安全发展理念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5.1.2调整产业结构

坚持将安全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则和内容,制定本地主导产业安全发展规划,促进主导产业调整升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工业整体水平;全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危行业企业重组,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实现生产技术高新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展模式生态化。

5.1.3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布局,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布局适度集中、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引导区域重点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科学规划产业园区,清晰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合理布局入园企业,形成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园区安全发展模式。

5.2 发展本质安全型企业

目标:形成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企业安全基础明显改善,安全发展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群防群治、共建共享。

5.2.1严格安全准入

坚持把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许可、“三同时”制度,做到不安全不立项、不安全不生产。及时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列入淘汰目录的工艺、技术、装备。鼓励支持引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依法对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实行安全标志管理和安全检测检验。

5.2.2全面开展安全达标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达标,着力巩固一级达标企业,全面提升二级达标企业,认真治理三级达标企业,坚决淘汰不达标企业,实现安全达标与安全发展的有机统一。

5.2.3严格全员安全培训

依法依规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资格证上岗,企业员工实现全员培训,“我要安全”内化为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5.2.4构建动态循环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自查自纠和预警制度,持续开展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全过程记录和闭环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分析,落实各项监控防范措施,构建稳定可靠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环境。

5.3 打造安全发展型行业

目标:突出源头预防、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高危行业(领域)形成安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5.3.1道路交通

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道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严格驾驶人培训考试和管理。加强机动车、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监管。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和制度,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区”创建活动,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执法,严厉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5.3.2消防火灾

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且布局合理,大型居住社区、旅游度假区、商务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并配套建设公共消防站。宾馆饭店、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学校、医院、老年人福利机构、展览馆、交通枢纽、水上单位等9类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四个能力”建设验收全部达标。居民小区设有消防安全警示与标识,基本形成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5.3.3危险化学品

深入开展提升危险化学品领域本质安全水平专项行动,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工艺落后的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所有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都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构建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形成“生产企业入园区、经营企业进市场、储存企业抓监控、运输环节搞联动、使用环节管重点”的安全发展格局。

5.3.4煤矿

推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小煤矿整顿关闭,建立煤矿严格准入与有序退出机制,构建安全、高效的煤炭产业体系。所有煤矿都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落实矿井水害、火灾、冲击地压等事故防控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逐步推进煤矿采煤、掘进、装载机械化,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5.3.5非煤矿山

合理布局非煤矿山采矿权,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常态化管理,提高非煤矿山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所有矿山企业都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全部建成运行。消除危、险尾矿库,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露天矿山全部采用机械铲装。

5.3.6建筑施工等其他

严格落实建设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工地安全标准化管理。优化民用爆炸物品生产布局,规范生产和流通领域爆炸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构建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区县”、“平安渔业示范县”、“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5.4 统筹城乡安全发展

目标:构建集生产、生活和公共安全为一体的城市安全新格局,形成城乡一体、相互促进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公共服务均等化。

5.4.1创建安全保障城区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基础安全设施布局,同步建设城镇新区和产业集聚区、科技示范园等的公共安全设施。统筹规划城区水、电、气、热、照明、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立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地下管网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高层建筑物、体育场馆、会展场馆以及涵洞、桥梁等大型建筑(设施)科学设置安全防护和应急避险设施。

5.4.2创建安全宜居村镇(社区)

坚持将安全作为村镇建设发展的前提,统筹规划村镇(社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相适应的基层安全管理机制。发挥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将楼院公用设施安全检查、重点时段安全提示、家居安全教育纳入物业管理服务范围。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提升基层安全保障能力。

5.5 健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目标: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发展工作格局,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现“五个转变”(由重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转变,由重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转变,由重事故查处向隐患排查治理与事故查处并重转变,由重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并重转变,由重事故预防向事故预防与防治职业病危害并重转变)。

5.5.1完善安全法制体系

及时细化上位法要求,适时发布并积极创新安全发展规章制度,形成较为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实现政府监管有法可依、企业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操作有规可守。

5.5.2明晰安全监管责任

强化市、区(县)级党委政府对安全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理顺和落实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清晰划分综合监管、专业监管和属地监管的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监管,相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实现安全监管无缝化对接。

5.5.3建立安全监管网络

市、区(县)两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具备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编制、人员、经费和工作条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单位根据辖区安全生产工作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监管人员,构建纵向网格分级管理、横向部门分工负责的安全监管体系,实现监管覆盖网络化。

5.5.4改善监管执法条件

市、区(县)两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建设率先达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安全监管部门及支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与装备配备的配置目标(安监总规划〔2010〕84号、安监总规划〔2012〕9号文件规定)及其省级安全监管局的相关要求,实现监管执法工作的高效化。

5.5.5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

积极应用云计算、物联网、视频监控、卫星导航定位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危险源的动态安全监控与事故预警,实现市、区(县)级安全监管部门间安全发展信息与资源的互通、共享。

5.5.6构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建立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现场执法与网络监控、全面检查与重点监管、专项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建立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实现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适时有效监控。建立区域和企业安全生产预警预报体系,及时对区域和企业安全生产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警预报。发挥工伤保障基金作用,建立工伤保险费率调整和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挂钩机制,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推进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将安全生产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立与企业贷款、融资、用电、用地、招投标、技改补助、年检和评先评优等的挂钩机制。建立基于企业风险的分级监管机制,实现安全监管模式从被动反应型向主动应对型转变。

5.6 提升安全发展保障能力

目标:安全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安全监管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管理型转变。

5.6.1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彻底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职业病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积极推广应用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搭建集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检测检验、咨询认证、技术推广于一体的安全发展科技支撑服务平台。

5.6.2提高事故救援与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覆盖所有行业领域和全部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完善政府、企业和救援队伍之间应急处置与协调联动及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机制,形成响应快速、处置高效、保障有力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5.6.3形成多元化安全投入机制

将安全发展工作条件建设纳入本级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保险参与的社会多元化安全发展投融资体系。

5.7 推动安全文化发展繁荣

目标:安全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普世文化和共同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5.7.1普及安全知识

将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实现中小学校全面开设安全教育课、每年举办应急避险演练。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家庭活动。加强安全公益宣传,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的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有安全教育内容。

5.7.2倡导安全文化

以安全发展、依法行政为主要内容,建设政府安全监管文化;以落实责任、防范事故为主要内容,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以遵章守纪、依法维权为主要内容,建设企业班组安全文化;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要内容,建设社会安全文化。初步形成政府、企业、班组、社会等不同层次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5.7.3畅通安全监督渠道

完善安全生产举报投诉平台,群众反映问题得到快速有效解决或答复,群众对全市安全发展状况感到满意。

5.8 提升风险防范绩效

目标:事故总量持续稳定下降,较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得到根本消除,风险受控程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安全生产状况处于所在省份前列,在全国安全发展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率先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