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卫生监管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毒性作用及急救要点

发表时间:2013-05-15 来源:职业卫生网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急性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接触外源性化学物(毒物),引起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病变。

常见引起急性中毒的化学物有(按毒物作用分类):窒息性毒物,如CO、氰氢酸或氰化钠、硫化氢、苯的氨基、硝基倾倒物;刺激性毒物,如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一甲胺漠气、四氟乙烯;麻醉性毒物,如苯、甲苯、二甲苯、汽油、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硫化碳、二氯乙烷;神经性毒物,如磷化氢、漠甲烷、有机磷农药;溶血性毒物,如砷化氢;代谢性毒物,如五氯酚及五氯酚钠。

一、报 告 登 记

1.接到报告后应询问并做好的记录

(1)报告人的姓名、单位、部门和联系电话。如报告来自医院,要问清收治人数、临床初步诊断、事故发生单位的地点、名称,便于进一步核实。

(2)中毒发生的时间、主要毒物或可疑物。

(3)中毒人数和程度、患者的去向。

2.接报人还应做好的工作

(1)向本单位领导汇报接报情况,请示派出调查处理队伍。

(2)通知本单位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准备。

(3)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反映要求和建议,以便采取临时控制和应急求援措施,及时组织抢救急性职业病患者。

二、现场调查与处理

1.现场调查的目的

(1)确定造成危害的物质。

(2)对中毒原因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3)向现场求援者提供求援建议。

(4)对临床工作者提出处理建议。

(5)对公众、媒体和决策者提供建议。

(6)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2.出发前的准备

(1)化学物毒性信息资料的应用:结合报告内容复习有关职业中毒防治文献,包括网上查询、查阅数据库软件、专业杂志、书籍,也可请教有关专家。根据资料和经验初步估计引起中毒的危害物。

(2)检查突破性化学物中毒应急调查包是否处于完好状态:①照相机;②录音机;③直读式快速检测仪器或快速检气管(连手泵);④玻璃注射器、铝箔袋(连采气装置及配套的长橡皮管);⑤职业中毒患者现场调查表、现场记录表(包括采样记录)、座谈会记录单,如系卫生监督部门应随带监督执法文书。

(3)有条件的应准备好个人防护用品和通讯工具:如空气呼吸器、头盔、对讲机等。

(4)拟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组负责人及现场调查、安全监护、通讯联络组织分工。

3.现场调查 到达发生事故单位,迸人事故现场前应找到事故发生负责人,安全、卫生部门负责人,说明来意,获得同意和配合,初步了解事故概况(时间、车间工段、生产装置、中毒人数、抢救情况)。若事故现场尚末得到控制,则应就控制事故扩大、救助中毒患者脱离现场、清点中毒人数、伤员分类、急救急送和求援人员的自身防护、设置隔离带、疏散人员等方面提出意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毒物侦检。若事故现场已得到控制,则可做以下调查:

(1)通过工程技术、安全技术了解该单位原料、产品和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资料。

(2)现场观察了解厂房结构、设备布局、化学物跑冒滴漏程度、通风防护状况。

(3)了解事故现场毒物或可疑毒物存在状态,并进行浓度检测和(或)采集空气样品带回分析;如现场浓度已被稀释,仍可测定用于评估;也可在事后利用模拟现场进行检测。

(4)通过幸存者及现场人员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经过,间清操作人员和操作过程是否便用新技术新工艺,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工龄,每千瓦时地的感觉和印象,主要症状、体征和抢救经过。

(5)通过临床资料迸一步了解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抢救经过以及临床诊断。

(6)采取患者的皮肤污染物、呼出气、血液、尿液测定毒物或代谢产物。

(7)现场调查时注意现场安全和自我保护;仔细观察询问倾听各方面意见,做好记录;必要时进行现场拍照和录音。

三、资料整理分析与书面报告

调查者应将职业流行病学观点和临床特征结合起来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时间为序分析描述事故经过,以现场调查、测定结果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来推断和评价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结论要客观、科学、符合逻辑,切忌主观臆测。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

(2)文件编号及主要抄送单位。

(3)事故概况(日期、时间、地点、严重程度)。

(4)事故经过描述。

(5)现场调查、毒物测定和临床资料。

(6)原因分析。

(7)防止事故再发生的建议。

(8)如报告者为事故调查组则应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法律依据。

(9)报告单位(盖章)、日期。

附件2 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分类与报告时限要求

(据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令第25号发布的《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1.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3类。

(1)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2)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3)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2.报告时限 接收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实施紧急报告。

(1)特大和重大事故,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报告。

(2)一般事故,应当于6h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附件 1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毒性

作用及急救要点(表 1)


毒物名称

理化性质

主要毒副作用

急救要点

CO

 

 

 

氢氰酸、氰化钠

 

 

硫化氢

 

 

 

苯 的氨
基、硝基
化合物

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体,密度0.967g/cm3,微溶于水。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2.5%~74.2%

 

 

为氰化氢的水溶液,无色而有苦杏仁的特殊气味。氰化钠常呈白色粉球状,遇酸发生氰化氢气体,该气体比重0.94,易溶于水

 

可燃性无色气体,有臭蛋味,密度1.19g/L,易溶于水。空气中爆炸极限4.3%~45.5%,自燃温度260

 

本类化合物大多展于沸点高、挥发性较低的液体或固体,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主要以粉尘或蒸气的形态存在于空气
中,可经呼吸道和完整皮肤吸收

急性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轻者头痛、眩晕,重者昏迷,呈去皮质综合征和痴呆等。接触者血液碳氧血红蛋白(HbCO)含量与空气中CO浓度成正比。接触浓度115mg/ m3120min即可引起轻度中毒。

急性中毒表现出氰化物的特异作用,抵制细胞呼吸,造成组织缺氧。氰化氢可经皮肤吸收。接触
5~20 mg/ m3
时有人即感头痛、眩晕

急性毒性作用特点是:较低浓度即可引起对呼吸道及眼黏膜的局部刺激作用;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接触极高浓度1000 mg/ m3以上时,可发生"电击样"中毒,数秒钟后立即倒下

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失去携氧能力,出现发钳。损害肝脏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可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损害神经系统。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及过敏性皮炎。本类有些毒物如三硝基甲可引起白内障。氨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

应立即将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注意保暖。或给予氧气吸人。一般轻度中毒者吸人新鲜空气或氧气后,即可好转

皮肤污染用水冲洗;洗眼用5%硫代硫酸钠溶液;并应用常备急救药品亚硝酸异戊酯供吸入

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遭通畅。对窒息者施人工呼吸

 

首先将患者移至空气洁净地点。立即脱去污染衣服,用大量5%醋酸清洗皮肤上的毒物,再用肥皂水和微温水冲洗。应特别注意手足和指甲等部位。用生理盐水冲眼。有气急时给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处理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轻度症状的,仅需休息及给予含糖饮料,症状较重者静脉注射1%亚甲蓝溶液5~10%

 

 

 

毒物名称

理化性质

主要毒副作用

急救要点

氯气

 

 

 

 

 

氨气

 

 

 

  

光气

 

 

  

二氧化氮

黄绿色有剧烈窒息性的气体,密度3.214g/L。在高压下液化为液氯,其密度为1.56g/L。可溶于水和碱溶液

 

 

 

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体,密度0.5971g/L。易液化为无色液体,液氨储存于加压的钢瓶中。氨易溶于水,溶解度为90g/100ml。氨溶液呈弱碱性,28%水溶液称强氨溶液。氨燃烧时,其火焰带绿色,与空气混合能爆炸,爆炸极限为15.5%~27%(容积)

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腐 草气味,密度1.08g/L。加压成液体贮于钢瓶中使用,液体密度1.432g/cm3讨。微溶于水,并消解成CO2和氯化氢,易溶于醋酸、氯仿、苯和甲苯等

 

红棕色刺鼻性气体或黄色液体,密度1.58g/L,溶于碱二硫化碳和氯仿,微溶于水,化学性质较稳定

主要作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也可作用于肺泡,导致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吸入大量时可引起申毒性肺水肿。浓度为3~9 mg/ m3时即有明显气味,刺激眼、鼻黏膜

 

 

主要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浓度过高时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引起痉挛

 

 

 

主要对呼吸系统的损害。毒性比氯气约大10倍。嗅阈为0.4~4mg/ m3时有较强臭气,对眼和鼻有轻微刺激,20 mg/ m3时短时间吸入,主观上已不能忍受。

 

急性吸人可致急性肺水肿,化学性肺炎和化学性运气管炎。0.47~1.9 mg/ m3低浓度二氧化氮的毒性影响不可忽视,因即可造成实验动物呼吸系统损伤

急性中毒者须立即移动新鲜空气处静卧,注意保暖,松解衣带,吸氧,使用支气管解痉剂,给镇静剂,严重中毒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肺水肿时,应加压给氧。皮肤污染用大量水冲洗

急性中毒者应脱离现场,给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肺水肿发生。皮肤污染和灼伤,可用大量水及时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涤。眼灼伤也应早期用水冲洗

 

患者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静卧,保温,及早给予吸氧,予2%碳酸氢钠溶液洗眼

 

中毒患者应迅速移离现场,更换衣服,并用大量稀氨溶液或清水冲洗皮肤,或以10%碳酸氢钠溶液擦洗身体,冲洗越早越彻底越好

毒物名称

理化性质

主要毒副作用

急救要点

 

 

 

 

四氟乙烯

 

 

 

 

苯、甲苯、二甲苯或含苯混合物

暗棕红色发烟液体,具有独特的窒息感臭味,密度3.12g/ cm3,沸点58.5℃,在室温时易挥发,蒸气密度3.187 g/L。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二硫化碳等溶剂,也溶于盐酸、氢漠酸和漠化钾溶液中

无色气体。其聚合物-聚四氟乙烯俗称"塑料王"。以二氟一氯甲烷裂解气、裂解残液以及高温加工、焊接、切割时产生的热解物

 

 

 

均为芳香味液体。苯沸 点 80.l℃,甲 苯110.7℃,二甲苯144℃。易挥发,尤以苯为甚。蒸气密度2.77~3.7g/L。爆炸极限苯、甲苯、二甲苯分别为1.4%~8%1.2%~ 7.0%1.1%~6.4%。微溶或不溶于水,能与有机溶剂混溶

是一种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的物质。组织损伤程度一般较氯明显

 

 

国内报道曾有多起急性有机氟裂解残液气及热解物中毒。轻者仅有一般刺激症状,如咳嗽、胸闷、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x线胸片示化学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较重者出现化学性肺炎或间质型肺水肿。严重者出现明显的化学性肺水肿及心肌损害等征象

 

急性中毒是吸人高深度蒸气,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经皮吸收量较微

皮肤受污染,及时清水冲洗,迅速脱掉受污染衣物;水冲后再用5%碳酸氢钠湿敷。其它对症处理

 

 

急性中毒时,速将患者移离现场,临床观察2472h。除氟聚合物烟尘热外,均需绝对卧床休息。防治肺水肿

 

 

 

急性中毒时,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场所,保持呼吸道畅通。中毒较重者予以氧气吸人。严重者应重点注意防治脑水肿。溅人眼内,应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