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品名

安定; 苯甲二氮卓; Diazepamum; Diazepam; Valium; CAS:439-14-5

理化性质及常用制剂规格

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分子式C16-H13-Cl-N2-O。分子量 284.76。熔点125~126℃。无臭,味微苦。易溶于丙酮和氯仿; 溶于乙醇; 几乎不溶于水。

常用制剂规格

片剂2.5mg,针剂10mg/2ml,粉针剂10mg/支

药理学、毒理学简介

人(男性经口)TDLo: 143 ug/kg。人(女性)经口TDLo: 5 mg/kg。

大鼠经口LD50: 352 mg/kg。小鼠经口LD50: 48 mg/kg; 经皮LD50: 800 mg/kg。

口服安定吸收迅速而完全,1小时后血浆药物浓度达高峰。静注后迅速进入脑组织,随后转移到其它组织,因此中枢作用出现快,消退也较快。肌肉注射后吸收缓慢而不规则,故此急诊宜采取静脉注射。在体内主要被肝药酶代谢为多种活性产物,仍然具有抗焦虑的作用。安定及其代谢产物由肾排泄,连续用药,有一定的蓄积作用。安定的血浆半衰期为20~40小时,严重的肝、肾病患者半衰期可显著延长。安定可通过血-脑屏障,经乳汁排泄,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禁用。

安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a.抗焦虑:在不引起镇静作用的很小剂量就有抗焦虑作用。作用部位主要在边缘系统,尤其以海马和杏仁核为主。

b.镇静催眠:剂量增大,可引起镇静、催眠,但不引起全身麻醉。它能缩短慢波睡眠时间,因而可治疗睡眠疾患中的夜惊或梦游症。其催眠机制是通过抑制边缘系统对中脑网状结构的激活,从而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c.肌肉松弛:可缓解人脑损伤时的肌肉强直。大剂量可抑制脊髓的多突触反射,出现肌肉松弛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安定类药物与其受体的亲和力和其肌肉松弛作用相平行,推测其肌肉松弛作用可能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引起的。

d.抗惊厥和抽搐:安定是目前已知的对抗戊四氮致惊厥作用效力最强的药物,它能抑制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但不能取消病灶本身的异常放电。安定的中枢抑制作用主要是增强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酪酸(GABA)作用的结果。

e.麻醉前给药:安定可增强麻醉药和其它镇静催眠药的作用,故临床上用作麻醉前、心脏电击复律和内窥镜检查前用药。

接触机会

患有焦虑症、神经衰弱或失眠病人; 外科手术前用作基础麻醉; 医务人员等可有接触。

口服中毒几乎全部为自杀企图,个别病人因药物依赖而大量服用。静脉注射中毒可能因医务人员剂量计算失误所致。

国内主要生产厂商:

原料药:山西大同制药厂、湖北制药厂、北京益民制药厂、吉林农安县制药厂、常州第四制药厂、常熟制药厂、厦门第二制药厂、山东平原制药厂

片剂:上海黄河制药厂

针剂:上海第十三制药厂

副作用及急性中毒

a.安定类药物毒性小,安全范围大。

b.治疗剂量连续用药的常见副作用为嗜睡、头昏、无力等。

c.过量所致急性中毒表现为语言不清、共济失调、行走不稳、肌肉无力、呼吸抑制,甚至昏迷。如与酒精或其它镇静催眠药合用,则中毒症状严重。

d.静注安定前曾服用或同时服用中枢抑制剂(如吗啡类药物)者,可引起呼吸停止。

e.滥用或长期大量服用,可产生药物依赖。如久服突然停药,可发生戒断反应,如失眠、兴奋、焦虑、不安、四肢震颤,甚至抽搐,也可发生戒断性精神障碍。

f.如病史确切,一般中毒情况易于诊断,但需注意多种镇静催眠药物的混合中毒。

g.安定类药物的戒断反应有时与焦虑发作不易区别,必须详细追问病史中有无长期大量服用安定类药物并突然停药史。

处理

a.对疑为安定急性中毒的患者,有条件时应作血浆药物浓度测定。

b.对症和支持疗法是目前治疗急性中毒的基本方法,包括洗胃、输液、导泻等方法。也可适当应用苏醒剂、神经细胞营养药以及清除脑水肿药物等。

c.国外研制出抗安定急性中毒药:Flumazenil(商品名Anexate),为安定受体的竞争剂。常用剂量0.5mg,加入5ml注射用水缓慢静注。但价格昂贵,尚难推广应用。

d.轻度药物过量者,嘱患者多饮水,卧床休息。

e.有药物依赖的患者,应送精神病院或药物戒断中心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江明性,主编.药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44.

[3]刘志中.安定的戒断反应(文献综述).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79:6(4):196.

[4]医学药理学编写组,编.医用药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5~177.

[5]Davies DM.Textboo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3r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551~552.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